两年一届的上海法租界史讨论会将于2016年6月10-11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今年的会议主题为“法租界与上海城市变迁”。本次大会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史”创新团队协办。有来自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近四十余名学者参会。
Author Archives: Jie JIANG
[喜讯] 安克强教授新著Scythe and the city : a social history of death in Shanghai出版
中方项目组成员参加战时上海工作坊会议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于2015年8月15日举办了一场题为“从‘八·一三’到‘八·一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上海”学术工作坊。此次工作坊由苏智良教授总召集,War Made Shanghai中方项目组成员蒋杰、江文君负责会议组织工作。马军研究员作为特邀专家出席会议。此外,项目组成员岳钦涛及里昂高师东亚学院博士生刘喆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一•二八”抗战再探:作战地图、战史和空间分析——安克强教授前往上海社科院举办讲座
2015年6月26日,应历史所现代史研究室和“中国现代史”创新团队之邀,国际著名上海史专家、法国里昂高师东亚学院安克强教授前来本所,为全体研究人员和同学进行了一场题为“一•二八抗战再探:作战地图、战史和空间分析”的专题报告。这一活动同时也是“二战史论坛”的第三讲。
安克强教授此次讲座聚焦于发生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但与过往研究仅仅借助文本资料对这一历史事件展开陈述与分析有所不同,为了对这一事件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安教授试图通过新材料和新方法来进行解读。因此,在材料上,他大量使用了地图和老照片等图像资料。在方法上,采用了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图像与空间信息相结合。在这样的资料和方法论基础上,安教授对第一次淞沪抗战的战场环境、工事构筑、弹药损耗以及火炮射程展开了讨论,并就第一次淞沪抗战的战争过程,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安教授认为,“一•二八事变”爆发以后,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在战争初期,出色地抵御了日本海军陆战队的进攻。即使在日本陆军从吴淞登陆的初期,中国军队也很好地利用有利地形(蕴藻浜和虹口浜)以及工事,有力地阻挡了日军的进攻。但随着日军将越来越多的大口径火炮投入战场,中国军队的地形优势和工事逐渐丧失了作用,因此导致了最终的崩溃。在讲座的最后,安教授对这场战争的意义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第一次淞沪抗战在世界战争史上的地位被低估了。这场战争事实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最重要的一场战争。其间,大量新型的现代化武器被投入使用。不仅中日两国军队在这场战争获得了现代化战争的经验,而且驻沪各国外交武官也借此观摩了战争。
毕诺教授前往上海社科院进行巴黎城市史讲座
2015年5月22日上午,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毕诺(Jean-Luc Pinol)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大会议室做了题为“巴黎与二战:一次空间研究的探索”的主题演讲。其间,主要介绍了“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巴黎轰炸”和“犹太儿童搜捕”这两个二战中的巴黎城市史话题。
Jean-Luc Pinol教授,汉文名毕诺,现任教于里昂高师历史系,著有Altas des Parisiens de la Révolution à nos jours,Parigramme(《巴黎地图集》)等著作,并设计完成了一套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二战法国被捕犹太儿童研究的交互式地图。
毕诺教授首先介绍了GIS技术在空间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肯定其能够帮助使用者通过检视藏于文字与图表后的空间模式来探索其内在关系。基于保存在巴黎警方档案库中更标准化的战时巴黎市区和郊区的信息,毕诺教授对1940至1944年间巴黎所受轰炸的着弹点、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进行了直观对比,其间约有1000人死于轰炸,220栋建筑遭毁。对比伦敦在二战期间的损失,或全法国在战时遭受的20%的建筑损毁率,巴黎可以算作是“幸运”的城市。就受到轰炸的区块而言,毕诺教授指出,德军与盟军对巴黎的轰炸有不同的考量。
在维希政府的协同下,纳粹德国共将75000名犹太人从法国放逐,其中的11400人是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其中更有4500名是10岁以下的幼童。关于这些儿童档案资料卷帙浩繁,毕诺教授采用了可调节比例的交互式网页地图,得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观察这一历史事件。他的研究显示:巴黎的被捕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城市,54%的被捕者是在巴黎的20个区里被抓的,而东北部卫生条件较差的8个区就占到了47%。
最后,毕诺教授总结说,地理信息系统对人文学科的助力在于其能从共同的区位中整合信息,脱离格式的束缚。研究者因而得到了联系数量、质量和图像数据的工具,并能够在它们出现的空间和互相关系中同时审视它们。
(图文吴群策)
柯蓉在上海社科院进行专题报告
2015年4月23日,柯蓉教授应马军研究员之邀,前往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进行题为“1937—1945年上海法租界的战时管理”的专题报告,她向与会者介绍了对战时上海法租界研究的最新成果。柯蓉的演讲用法语进行,里昂高师东亚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刘喆进行翻译。
日本侵华战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导致上海的政治格局与社会生态发生了百年未有的剧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已经存在上海近百年之久的上海法租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依靠详实可靠的档案史料,长期研究上海法租界历史的柯蓉,以图文并茂的定时,为与会者介绍了战争爆发后上海法租界防御力量的嬗变与警察的命运变迁。
她对上海法租界警察群体在战争期间的转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柯蓉指出,由于法国战败后出现了维希法国与自由法国两个政府,旅沪法侨社会开始出现分裂,军事和警察人员大量导向戴高乐阵营,纷纷逃离上海,返回欧洲参加自由法国运动。此外,受到日本政府“解放东方被压迫民族”这一政策的欺骗,原本驯服于法租界当局的越南巡捕开始与他们的宗主国发生冲突。“被解放”的越南人一心想为日本人效力,但日军并不重视他们,只是将他们作为劳工进行使用。
讲座结束后,马军研究员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上海社科院周武教授、段炼老师、赵念国老师、复旦大学孙沛东教授、上海档案馆曹胜梅老师、上海历史博物馆刘华老师以及澎湃新闻记者饶佳荣也参加了讲座。
《澎湃新闻》4月25日的“私家历史”栏目对此次讲座进行了详细报道,详情请点击:二战期间上海法租界是如何维护安全的
柯蓉应邀前往上海社科院进行二战史讲座
蒋杰发表论文《抗战时期上海“虹桥——徐家汇军事区”研究(1937-1940)》
作为“War Made Shanghai”研究项目的一个成果,由中方课题组成员蒋杰撰写的论文《抗战时期上海“虹桥——徐家汇军事区”研究(1937-1940)》发表于《上海学》第一辑。该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项目主持人安克强教授全方位的支持,并给予了很多修改意见。
《抗战时期上海“虹桥——徐家汇军事区”研究(1937-1940)》
此外,作为“War Made Shanghai”研究计划的重要参考资料以及战时上海难民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里昂高师东亚学院冯艺研究员的论文《地方精英与地缘纽带——论上海的难民救助(1937-1940)》发表于《上海学》第二辑。该文原标题为Élites locales et solidarités régionales: l’aide aux réfugiés à Shanghai (1937-1940)。原文1996年发表于法国的《中国研究》(Étude Chinoise),中文版由蒋杰编译。
《地方精英与地缘纽带——论上海的难民救助(1937-1940)》
《上海学》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室、“近代上海史创新型学科团队”新近编辑出版的学术性刊物。该刊主要刊布与上海历史相关的研究论文、档案资料与书评等。“War Made Shanghai”研究项目主持人安克强教授担任该刊顾问。项目组成员马军、江文君、段炼、蒋杰均担任编委。
《上海学》集刊编委名单
“民国政要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术讨论会将于4月5-6日召开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中国现代史”创新团队所举办的“民国政要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术讨论会将于2015年4月5日、6日召开。“War
Made Shanghai”中方课题组成员马军、江文君、段炼以及蒋杰参会。
会议议程
“民国政要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术讨论会
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中国现代史”创新团队
地点:上海市中山西路1610号 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2号楼8楼历史研究所会议室
时间:2015年4月4日—6日
2015年4月4日(星期六)
下午 海外、外地学者报到
———
4月5日(星期日)
8:30 本地学者报到
9:00—9:15 开幕式
主持人 蒋宝麟(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致 辞 马 军(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王 健(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9:15 与会者合影
9:30—11:45 第一场 走向“最后关头”
主持人 周惠民(台湾政治大学) 周 武(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杨卫华(上海大学) 蒋介石基督徒身份的建构与民国基督徒的政治认同
李 玉(南京大学) 蒋介石在日记中对日“雪耻”——以1928年“济案”为中心的考察
贺江枫(南开大学) 蒋介石、黄郛与1933年北平市公安局易长风潮研究
赵 伟(苏州科技学院) 论蒋介石对抗战的经济准备意识
钟 健(浙江大学) “运筹帷幄”之限界:蒋介石与抗战准备
张 生(南京大学) 卢沟桥事变时蒋介石的心态和应对
评论人 齐春风(南京师范大学) 江文君(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11 :45 中午简餐
13:00—15 :15 第二场 抗战中的委员长
主持人 郑会欣(香港中文大学) 陈 同(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马 军(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蒋介石、斯大林、罗斯福首次战争演讲之对比
杨维真(台湾中正大学) 蒋介石与武汉会战
潘晓霞(《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抗战与建国:1942年蒋介石西北之行
李志茗(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从中国之命运》看蒋介石的现代化理念
刘维开(台湾政治大学) 抗战胜利时刻的蒋介石
陈红民(浙江大学) 政治判断与抉择:毛泽东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前后
评论人 陈 雁(复旦大学) 陈进金(台湾东华大学)
15 :15—15:45 茶歇
15:45—18:00 第三场 中国政要与战时外交
主持人 张 生(南京大学) 张 剑(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周惠民(台湾政治大学) 法肯豪森与蒋介石
陈进金(台湾东华大学) “斗争外交”:蒋介石与抗战时期的中英关系
肖如平(浙江大学) 错失的友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英关系——以英国邀请宋美龄访英为中心的探讨
陈 雁(复旦大学) 外交与绯闻:1943-1944年间的中美冲突
吴淑凤(台北“国史馆”) 抗战时期蒋介石的“译员”认知及培育
张天政(宁波工程学院) 从王宠惠到蒋介石——以战时对英、法扣留我外运易货的交涉为中心
评论人 李 玉(南京大学) 蒋 杰(上海师范大学)
18:30 晚宴
———
4月6日(星期一)
9:00—11:45 第四场 委员长的亲友与部属
主持人 吴淑凤(台北“国史馆”) 王瑞成(宁波大学)
段 炼(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宋庆龄与世界反法西斯运动
郑会欣(香港中文大学)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倒孔运动
齐春风(南京师范大学) 孔祥熙与战时财政
何方昱(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学潮爆发与治理困局——以1942年浙江大学“倒孔运动”为中心
周雷鸣(中国药科大学) 民国时期留学史料整理述要
陈 涛(嘉兴学院) 试论陈诚与国民政府之抗战宣传——以武汉会战前后陈诚对《申报》传媒的运用为考察中心
评论人 白华山(上海东华大学) 刘维开(台湾政治大学)
12 :00 中午简餐
13:30—15:45 第五场 大时代中的诸面相
主持人 杨维真(台湾中正大学) 张天政(宁波工程学院)
王瑞成(宁波大学) 危机与危机利用:日本侵台事件与李鸿章和淮军的转型
孙 云(江苏科技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劳模表彰运动的开展及其历史影响
夏 柯(宁波大红鹰学院) 宁波帮商人与抗战时期经济建设
蒋宝麟(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强人与弱党:王子壮、陈克文对蒋介石的即时观察
林美莉(台北中研院) 关于中国列名四强的时人论断──以蒋介石、王世杰及胡适等人的记事为例
严海建(南京师范大学) 战后国民政府惩处日本战犯的若干特质与面相
评论人 李志茗(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潘晓霞(《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15 :45—16:15 茶歇
16:15—17:30 圆桌会议
主持人 马 军 蒋宝麟
引言人 陈红民 周惠民 郑会欣 张 生 林美莉 冯筱才(华东师范大学) 宋时娟(宋庆龄陵园管委会)
18:00 晚宴
———
4月7日(星期二)
学者离会
每位报告人15分钟,评论人10分钟(各评论三个人),多余时间供提问、讨论。
徐家汇木雕在法国——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专访安克强教授
安克强 : 109个中国小木雕精美如人间喜剧
作者 罗拉
2015年1月12日
法国里昂近日举行“土山湾木偶与中国民间社会生活”展,1938年诞生的109个中国小木偶展示了法中之间一段尘封的历史。木雕人物有小商贩,有手工艺者,展示70多年前上海清末市井风情,做工精致。请听法广对法国中国学者,里昂第二大学东亚学院研究院安克强的专访。
法广:安克强现任法国里昂第二大学东亚学院研究员,历史学教授,也是法国中国学者。您与小木偶所有者伊望先生共同撰写了《中国民间生活:上海土山湾孤儿院人物雕刻》,用中法双语出版,配有历史照片介绍这些小木偶。请您先介绍一下是如何发现这些小木雕的呢?
安克强:有一天我收到伊望先生的一份邮件,说我家里有个大箱子,里面小木雕人物。他附上的照片让我非常惊讶,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如此精美的雕塑,特别是我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多年,也没有看见过如此精致的作品。我与他约会,来巴黎亲眼看到了这个大箱子,里面有这么多的小人木雕。我建议他一方面办一个展览,另外一方面写本书。重要的问题是要了解这些小木雕人物的来源,我们知道来自上海的一个孤儿院,我们需要知道这些小木雕如何来到法国。
法广:请您介绍一下是如何通过查找资料,发现伊望先生的曾祖父,法国海军将领必果与上海孤儿院的故事的呢?
安克强:我们出发点很简单,在大木箱上有个小标签,写着日期1933年6月23日,给必果和土山湾孤儿院。我知道土山湾孤儿院属于当时徐家汇的耶稣教会,需要找耶稣会的资料,解清楚土山湾孤儿院的活动。另外需要查找必果将军本人资料,我去了法国国防部,在历史资料室找到了关于必果海军将领的资料。
法广:请您介绍一下这些小木偶产生的历史和背景?
安克强:总的背景是耶稣会从19世纪中期觉得需要教授在孤儿院孩子们手艺,让他们从事简单工作。一位从西班牙来到神父建议教授如何制作艺术品,因为在中国的教堂都需要宗教艺术品装饰,因此办了一家艺术学校,绘制宗宗教性教油画等。有趣的是耶稣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神父们一方面有宗教活动,另外一方面用中国文化来做艺术品。他们制作中国的塔,他们调查发现中国当时有70多座非常有名的塔,他们就用木雕创造72座塔。他们还对中国传统城市感兴趣,他们计划制作了江南城市的模型,如同清明上河图,我估计这些小木雕人物是为了装饰这个大木雕模型的。随后,艺术品也成为商业品,卖给当地的法国人和中国人。
有趣的是,关于上海小木雕人展出后,电视报道,随后两天有人跟我打电话说近日他也刚刚购买了类似的几个小木雕人。可能当时有不少人购买孤儿院木雕小人物 。
法广:请您介绍一下上海土山湾孤儿院与法国海军将军必果的关系?
安克强:必果将军去上海的原因就是因为战争。当时上海有外国租界,每一次出现危机,不同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等都派遣海军和军舰去上海保护自己的租界。虽然必果将军使命是保护法租界,与孤儿院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孤儿院不在法租界里面。但是,到了战争的最后一天,11月8日,中方军队撤离,必果将军决定保护租界和周边地区,就是说日本军队不能进入,一直到1945年6月份,即使日本军队占领上海,但是他们不可以进入包括徐家汇这个区域。我估计徐家汇教会把这个大箱子送给必果将军表示谢意 ,即使比果将军在原则上没有保护徐家汇地区的权力,但是他还是把这个地区保护起来,这个地区当时成分难民区,上海土湾孤儿院地址就在徐家汇。
法广:您揭开了109个中国小木雕人之谜,您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安克强:这些小木雕是非常宝贵的资料。一方面是非常精细的木工雕刻,每个人物表情细腻,有不同的动作,还拿着不同的工具,我认为他们完全反映中国当时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有一两个雕塑是幻想,但是大部分是普通人生活写照,是清末时期的这段时期。这种反映老百姓生活的人物雕塑在中国非常少见,就如同中国的人间喜剧。
“战争塑造上海”中方课题组再次进行讨论
《解放日报》刊出安克强教授专访
为配合由安克强教授所发起的,由法国海军将领毕果的后人所收藏的土山湾木偶,在法国里昂的展出,2014年11月28日,《解放日报》刊出对安克强教授的专访《76年前,109个中国木偶的待解之谜》。
中国社会生活图景——土山湾木偶展将于2014年12月4日在里昂揭幕
French historian still thirsts for knowledge about Shanghai–Shanghai Daily对安克强教授的访谈
安克强教授与马军研究员联合举办“中法友谊之舟”论坛
2014年9月25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里昂高师东亚学院联合举办“中法友谊之舟”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2号楼503会议举行。此次论坛由两场专题报告组成:其中安克强教授首先向与会者做题为《战争▪军舰▪木雕:毕果将军的上海故事》的专题报告;此后,由马军研究员进行《上海和马赛之间——晚清外交官体验的“法邮”远洋轮船》的学术报告。会议由周武研究员主持,历史研究所王健所长出席会议。来自历史所的专家学者陈同、吴健熙、张剑、段炼、江文君、张晓东、牟振宇与来自里昂高师东亚学院的冯艺、蒋杰、刘喆、Cécile Armand以及航海博物馆沈洋研究员也参加了会议并进行讨论。此外,来自《解放日报》、《Shanghai Daily》和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记者也出席了此次活动。
安克强教授图文并茂地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中法友谊的传奇故事。1937年“八一三事变”期间,法国远东海军总司令毕果将军(Jules Le Bigot)率领舰队进入黄浦江,保护上海法租界。其间,他对侵华日军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不仅拒绝日军借道法租界运送军用物资,而且命令法军进驻聚集了大量难民的“虹桥——徐家汇军事区”进行保护。为了感谢他对保卫上海难民做出的卓越贡献,地处军事区内的土山湾孤儿院向他赠送了由该院孤儿雕刻的木雕一套,共计109枚。这套木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晚清上海的民间生活场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为中法友谊的真实写照,这套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毕果将军的后人手中。安克强教授透露,这批木雕不久后将在法国巴黎、里昂进行公开展出,他同时还将推出一部题为《中国民间生活上海土山孤儿院人物木雕》的专著。此外,他希望这批木雕以后能有机会在上海展出。
马军研究员在他的报告中向与会者讲述了法国邮船公司的历史概况、晚清时期上海到马赛的航线,以及晚清外交官斌椿、张德彝、曾纪泽、徐建寅、郭嵩焘、薛福成等人乘坐法邮轮船的见闻。他通过舟次之苦、海上之殇、舟中膳宿、闲娱之时、各色船客、紧急处置等诸环节,叙述了他们海上生活的种种故事,让在场听众如身临其境般体验了一次上海至马赛之旅。
论坛海报
会议现场
与会专家学者
安教授进行报告
马军研究员进行报告
会后安教授接受上海媒体采访
(文/现代史室,图/刘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