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蓉在上海社科院进行专题报告

2015年4月23日,柯蓉教授应马军研究员之邀,前往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进行题为“1937—1945年上海法租界的战时管理”的专题报告,她向与会者介绍了对战时上海法租界研究的最新成果。柯蓉的演讲用法语进行,里昂高师东亚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刘喆进行翻译。

日本侵华战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导致上海的政治格局与社会生态发生了百年未有的剧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已经存在上海近百年之久的上海法租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依靠详实可靠的档案史料,长期研究上海法租界历史的柯蓉,以图文并茂的定时,为与会者介绍了战争爆发后上海法租界防御力量的嬗变与警察的命运变迁。

她对上海法租界警察群体在战争期间的转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柯蓉指出,由于法国战败后出现了维希法国与自由法国两个政府,旅沪法侨社会开始出现分裂,军事和警察人员大量导向戴高乐阵营,纷纷逃离上海,返回欧洲参加自由法国运动。此外,受到日本政府“解放东方被压迫民族”这一政策的欺骗,原本驯服于法租界当局的越南巡捕开始与他们的宗主国发生冲突。“被解放”的越南人一心想为日本人效力,但日军并不重视他们,只是将他们作为劳工进行使用。

讲座结束后,马军研究员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上海社科院周武教授、段炼老师、赵念国老师、复旦大学孙沛东教授、上海档案馆曹胜梅老师、上海历史博物馆刘华老师以及澎湃新闻记者饶佳荣也参加了讲座。

《澎湃新闻》4月25日的“私家历史”栏目对此次讲座进行了详细报道,详情请点击:二战期间上海法租界是如何维护安全的

 

IMG_20150423_093909_HDR

 

IMG_20150423_093852

IMG_20150423_093838

IMG_20150423_110406

 

柯蓉应邀前往上海社科院进行二战史讲座

“War made Shanghai”课题组法方成员柯蓉(Christine Cornet)教授,应邀于2015年4月23日上午前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进行题为“上海法租界的战时管理(1937—1945年)”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所举办的系列讲座之一。该讲座由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现代史研究室、“中国现代史”学术创新团队、中法“War Made Shanghai”课题组联合主办。

1 2

蒋杰发表论文《抗战时期上海“虹桥——徐家汇军事区”研究(1937-1940)》

作为“War Made Shanghai”研究项目的一个成果,由中方课题组成员蒋杰撰写的论文《抗战时期上海“虹桥——徐家汇军事区”研究(1937-1940)》发表于《上海学》第一辑。该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项目主持人安克强教授全方位的支持,并给予了很多修改意见。

抗战时期上海虹桥——徐家汇军事区研究_上海学_第一辑_PDF

《抗战时期上海“虹桥——徐家汇军事区”研究(1937-1940)》

此外,作为“War Made Shanghai”研究计划的重要参考资料以及战时上海难民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里昂高师东亚学院冯艺研究员的论文《地方精英与地缘纽带——论上海的难民救助(1937-1940)》发表于《上海学》第二辑。该文原标题为Élites locales et solidarités régionales: l’aide aux réfugiés à Shanghai (1937-1940)。原文1996年发表于法国的《中国研究》(Étude Chinoise),中文版由蒋杰编译。

地方精英与地缘纽带_上海学_第二辑_PDF

《地方精英与地缘纽带——论上海的难民救助(1937-1940)》

《上海学》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室、“近代上海史创新型学科团队”新近编辑出版的学术性刊物。该刊主要刊布与上海历史相关的研究论文、档案资料与书评等。“War Made Shanghai”研究项目主持人安克强教授担任该刊顾问。项目组成员马军、江文君、段炼、蒋杰均担任编委。

地方精英与地缘纽带_上海学_第二辑_PDF 2

 

《上海学》集刊编委名单

“民国政要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术讨论会将于4月5-6日召开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中国现代史”创新团队所举办的“民国政要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术讨论会将于2015年4月5日、6日召开。“War

Made Shanghai”中方课题组成员马军、江文君、段炼以及蒋杰参会。

 

会议议程

“民国政要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术讨论会

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中国现代史”创新团队

地点:上海市中山西路1610号 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2号楼8楼历史研究所会议室

时间:2015年4月4日—6日

 

201544日(星期六)

下午 海外、外地学者报到

———

45日(星期日)

8:30 本地学者报到

 

9:009:15 开幕式

主持人 蒋宝麟(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致 辞 马 军(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王 健(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9:15 与会者合影

 

9:3011:45 第一场 走向“最后关头”

主持人 周惠民(台湾政治大学) 周 武(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杨卫华(上海大学) 蒋介石基督徒身份的建构与民国基督徒的政治认同

李 玉(南京大学) 蒋介石在日记中对日“雪耻”——以1928年“济案”为中心的考察

贺江枫(南开大学) 蒋介石、黄郛与1933年北平市公安局易长风潮研究

赵 伟(苏州科技学院) 论蒋介石对抗战的经济准备意识

钟 健(浙江大学) “运筹帷幄”之限界:蒋介石与抗战准备

张 生(南京大学) 卢沟桥事变时蒋介石的心态和应对

评论人 齐春风(南京师范大学) 江文君(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11 :45  中午简餐

13:0015 :15 第二场 抗战中的委员长

主持人 郑会欣(香港中文大学) 陈 同(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马 军(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蒋介石、斯大林、罗斯福首次战争演讲之对比

杨维真(台湾中正大学) 蒋介石与武汉会战

潘晓霞(《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抗战与建国:1942年蒋介石西北之行

李志茗(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从中国之命运》看蒋介石的现代化理念

刘维开(台湾政治大学) 抗战胜利时刻的蒋介石

陈红民(浙江大学) 政治判断与抉择:毛泽东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前后

评论人 陈 雁(复旦大学) 陈进金(台湾东华大学)

15 :1515:45 茶歇

15:4518:00 第三场 中国政要与战时外交

主持人 张 生(南京大学) 张 剑(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周惠民(台湾政治大学) 法肯豪森与蒋介石

陈进金(台湾东华大学) “斗争外交”:蒋介石与抗战时期的中英关系

肖如平(浙江大学) 错失的友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英关系——以英国邀请宋美龄访英为中心的探讨

陈 雁(复旦大学) 外交与绯闻:1943-1944年间的中美冲突

吴淑凤(台北“国史馆”) 抗战时期蒋介石的“译员”认知及培育

张天政(宁波工程学院) 从王宠惠到蒋介石——以战时对英、法扣留我外运易货的交涉为中心

评论人 李 玉(南京大学) 蒋 杰(上海师范大学)

18:30 晚宴

———

46日(星期一)

 9:0011:45 第四场 委员长的亲友与部属

主持人 吴淑凤(台北“国史馆”) 王瑞成(宁波大学)

段 炼(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宋庆龄与世界反法西斯运动

郑会欣(香港中文大学)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倒孔运动

齐春风(南京师范大学) 孔祥熙与战时财政

何方昱(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学潮爆发与治理困局——以1942年浙江大学“倒孔运动”为中心

周雷鸣(中国药科大学) 民国时期留学史料整理述要

陈 涛(嘉兴学院) 试论陈诚与国民政府之抗战宣传——以武汉会战前后陈诚对《申报》传媒的运用为考察中心

评论人 白华山(上海东华大学) 刘维开(台湾政治大学)

 12 :00  中午简餐

 13:3015:45 第五场 大时代中的诸面相

主持人 杨维真(台湾中正大学) 张天政(宁波工程学院)

王瑞成(宁波大学) 危机与危机利用:日本侵台事件与李鸿章和淮军的转型

孙 云(江苏科技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劳模表彰运动的开展及其历史影响

夏 柯(宁波大红鹰学院) 宁波帮商人与抗战时期经济建设

蒋宝麟(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强人与弱党:王子壮、陈克文对蒋介石的即时观察

林美莉(台北中研院) 关于中国列名四强的时人论断──以蒋介石、王世杰及胡适等人的记事为例

严海建(南京师范大学) 战后国民政府惩处日本战犯的若干特质与面相

评论人 李志茗(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潘晓霞(《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15 :4516:15 茶歇

 16:1517:30 圆桌会议

主持人 马 军 蒋宝麟

引言人 陈红民 周惠民 郑会欣 张 生 林美莉 冯筱才(华东师范大学) 宋时娟(宋庆龄陵园管委会)

 18:00 晚宴

 ———

47日(星期二)

 学者离会

 每位报告人15分钟,评论人10分钟(各评论三个人),多余时间供提问、讨论。